集团新闻

1991年,美军在海湾战争大获全胜,解放军发现不对:美军命门暴露

2025-09-02

1991年,海湾战争打得那叫一个热闹,美军带着一帮小弟把伊拉克揍得满地找牙。这仗打得太顺了,美国人自己都没想到能这么轻松就搞定。但有意思的是,远在东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(咱们就叫它解放军吧)却看出了门道:美军这看似无敌的表现里,居然藏着个不大不小的“命门”——弹道导弹防御这块儿,压根没想象中那么牢靠。

先说说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。1990年8月2日,伊拉克的萨达姆·侯赛因脑子一热,派兵直接吞了科威特。啥目的呢?一是抢石油,二是缓和自己打了两伊战争欠下的债,三是跟科威特有点老账要算。伊拉克军队那效率,几天就把科威特给占了。但这下捅了马蜂窝,国际社会不干了。联合国安理会立马通过第660号决议,让伊拉克赶紧撤兵,可萨达姆压根不搭理。

美国一看,这不行啊,得管管。于是拉了35个国家组了个联军,得了联合国授权,1991年1月17日凌晨,代号“沙漠风暴”的行动就开打了。美军航母战斗群在波斯湾一顿操作,扔出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正式跟伊拉克干上了。

这场仗怎么打的呢?开头就是大规模空袭,联军用上了一堆高科技玩意儿:精确制导炸弹、巡航导弹,还有电子战设备。伊拉克的防空系统根本扛不住,没几天就被打瘫了。联军空军跟开了挂似的,想炸哪儿炸哪儿。到2月24日,地面进攻开始,100小时不到,科威特就解放了。伊拉克没办法,只好签停火协议。

战果呢?联军这边伤亡少得可怜,美军死了148人,伤了458人。伊拉克那边就惨了,估计10万人伤亡,死掉2万多。这仗打得太悬殊了,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碾压。

美军这仗打得漂亮,但也不是没漏洞。伊拉克手里有苏联给的“飞毛腿”导弹,这玩意儿成了美军的心病。啥是“飞毛腿”呢?就是一种弹道导弹,射程不算太远,但机动性强,藏得深,打完就跑,很难抓到。伊拉克拿它干啥呢?专门挑联军的软肋下手,比如往以色列和沙特的军事基地招呼。

1991年1月18日,伊拉克朝以色列特拉维夫扔了几发“飞毛腿”,炸死几个人,吓得以色列差点跳进来参战。要知道,以色列要是真动手,联军内部怕是要乱套,因为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关系那叫一个僵。1月22日,又一发“飞毛腿”砸到沙特宰赫兰的美军军营,28个美国大兵当场没了,97人受伤。这一下成了美军在海湾战争里单次伤亡最重的事件。

这还不光是死伤的问题,心理压力也大了去了。美军本来觉得自己装备牛、战术牛,结果被这种“土导弹”搞得手忙脚乱。为了对付“飞毛腿”,美军赶紧把“爱国者”导弹防御系统拉出来。这“爱国者”是干啥的?就是专门拦截弹道导弹的,号称全天候无敌手。

可实际咋样呢?没宣传的那么神。美军当时吹嘘说“爱国者”拦截成功率有90%,听着挺唬人吧?但战后一查,根本没那么回事。1992年,美国国会专门搞了个调查,结果说证据不够,连“爱国者”到底拦没拦住“飞毛腿”都说不清。真实拦截率估计低得可怜。

这事儿让解放军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美军再牛,碰上这种机动性强、不好找的弹道导弹,也得抓瞎。这不就是个“命门”吗?防御体系再花哨,碰上这种非对称的威胁,照样露馅。

海湾战争这场戏,解放军虽然没上场,但绝对是场外最认真的观众。美军的高科技打法让解放军开了眼,也让咱们意识到,现代战争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拼人海、拼坦克的玩法了。信息化、超视距打击、精确制导,这才是未来。

但更关键的是,美军这“命门”给了解放军灵感。你看,美军装备那么先进,飞机导弹满天飞,结果还不是被“飞毛腿”搞得头疼?这说明啥?再强的对手,也有弱点。尤其是弹道导弹这块儿,只要玩得溜,就能让对手吃瘪。

解放军琢磨明白了:与其跟美军硬碰硬拼高科技,不如走非对称的路子。于是,中国开始铆足劲儿搞弹道导弹,尤其是那种机动性强、不好防的型号。比如东风-11导弹,射程300公里左右,跟“飞毛腿”一个路数,能快速部署、打了就跑。这东西后来成了中国战术打击的王牌。

除了导弹,解放军还看上了信息作战。海湾战争里,美军的制空权、电磁权拿得死死的,靠的就是信息优势。解放军心想,这玩意儿得学。于是电子战、网络战、指挥控制系统这些领域,中国也开始砸钱搞研发。咱不求一下子超美军,但得有自己的杀手锏,能在关键时候顶得上。

海湾战争之后,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明显上了快车道。1995-1996年的台海危机是个转折点。那会儿美国派航母过来晃悠,解放军一看,这不行啊,得有点能耐把航母挡远点。于是东风-21D反舰弹道导弹就应运而生了。这东西号称“航母杀手”,专门对付海上大块头,射程远、精度高,成了中国反介入/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。

再往后,东风-15、东风-21、东风-26这一系列导弹陆续上马,从短程到中程再到远程,覆盖面越来越广。这些导弹不光是数量多,关键是机动性强、反应快,让对手防不胜防。解放军算是把“飞毛腿”那套玩法学到家了,还加上了自己的创新。

1991年,美军在海湾战争大获全胜,解放军发现不对:美军命门暴露

这背后还有个关键人物——张万年将军。他1992年当上解放军总参谋长,1995年升中央军委副主席,一直在推“积极防御”战略。这战略啥意思呢?就是不主动惹事儿,但得有硬家伙,能打能防。张万年特别重视信息化作战,强调精确打击和指挥系统要跟得上。他在任上,解放军从装备到训练都往现代化靠拢,算是给后面的发展打下了底。

海湾战争不只是解放军的教科书,对全世界都敲了个警钟。美军的高科技打法让各国眼红,不少国家开始模仿,搞自己的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部队。但另一方面,“飞毛腿”和“爱国者”的对决也提醒大家,弹道导弹这东西在现代战争里太好使了,防又不好防。于是乎,各国都开始研究弹道导弹防御技术,美国自己也加紧升级“爱国者”,后来还搞出了“萨德”这种新玩意儿。

对中国来说,这场战争的启发是全方位的。解放军从中学到了怎么用有限的资源,干出最大的效果。弹道导弹成了咱们的拳头产品,信息化作战成了发展方向。这种思路一直延续到现在,你看东风系列导弹多威风,背后就是当年那场战争的影子。

1991年的海湾战争,美军是赢家,但解放军也没闲着。美军用高科技碾压了伊拉克,可“飞毛腿”导弹却让他们的短板露了相。解放军抓住了这个“命门”,明白了一个道理:打仗不光看谁装备好,还得看谁能找准对方的弱点下手。

从那以后,中国军事走上了快车道,弹道导弹、信息作战两手抓,硬是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。这事儿告诉咱,战争不只是打出来的,也是想出来的。美军赢了那场仗,解放军却赢了未来的方向。

参考资料

李成刚.冷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——海湾战争(上)[J].军事史林,2021,58(01):44-66.